我国冷藏链技术和装备发展状况
我国的冷藏链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2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藏链的发展,但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使在上海这种现代化大都市也只是在近十几年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者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增长,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冷冻、冷藏行业得到新的增长。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年营业额在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冷冻、冷藏企业约2万余家(包括是加工企业内的冷库车间及冷藏库),就业人员250万人。至2007年底,全国冷库容量约为1000万/次(包括高温冷藏及低温冷藏),其中冻结物冷藏库约占70%左右、冷却物怜藏库约占30%左右;冷库的库4结构形式分为土建冷库与装配式冷库,全国冷库绝大多数是土建冷库,约占70%
以上.,装配式冷库约为200万t以上;冻结食品能力约为20万t/日,冻结食品年产量约为600万t(包括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制冰能力约为12万/日,产冰700万t,贮冰能力约为90万/次;现有各类冷藏汽车3.1万辆,公路冷藏运输的年运量从1258万t(2001年)增至1767万t(2005年),各类冷藏船总吨位10万
食品冷截链技术与装置
各类铁路冷藏列车8000辆,远洋使用的冷藏集装箱1万多个;我国冷藏集装箱建造业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世界冷藏集装箱生产的大国,每年生产国际标准冷藏集装箱约4000只。食品冷冻、冷藏业为满足食品工业冷冻、冷藏、保鲜、保温需求,为食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品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充分利用我国食物资源,减少腐败变质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市场的竞争力,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原有冷藏链设施一般自成系统,时有断裂,不能联网,效率低下,距离构建现代化低温物流体系差距还很大。
以蔬菜为例,在我国90%以上的蔬菜都不经过任何低温处理就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这造成我国每年有30%的蔬菜在中转运输、存放中损耗,蔬菜损耗量高达上亿吨,而发达的美、英、日等国家,为了保证质量和降低损耗,蔬菜采摘后要经过一整套保鲜处理。采收和田间包装→预冷(冰冷、水冷、气冷)→清选与杀菌+打蜡或薄膜包装→分级包装。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藏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
2006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1公顷=10°m2),总产量58233万t,占全球总产量的60%,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产量上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已成为蔬菜生产和贸易的第一大国,水果总产量(含瓜果)达到17050万t;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8051万t,占全世界肉类总产量的近30%,我国猪肉,禽类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连续17年居世界首位。目前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2006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90万t:奶类总产量3290万t。上述农产品中近半数为易腐产品。
然而,我国由于冷藏链物流及设施设备建设落后且严重不足,食品物流中低温物流的比例一直很低。以公路运输为例,我国易腐食品的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货车运输,而且易腐食品的装运等大多在露天进行,而不是按照食品保藏和安全的要求在冷库和控温场所操作,而英美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供应链中的冷藏率已达80%~90%。据统计,常温流通中,果蔬损失约20%~30%,粮食损失12%~15%,肉干耗3%,大量食品在运送过程中腐坏,造成极大的浪费,提高了物流成本,而且破坏了环境。我国食品行业的物流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60%,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更是占到了产品销售额的70%,按照国际标准,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50%。
因此,建立农产品冷藏链任重道远,要建立完整的冷藏链这一系统工程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今后应重点加强水果、蔬菜冷藏链的建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对食品冷冻、冷藏、保温、保鲜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