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聚氨酯  活塞连杆部件  冷冻冷藏  接触器  铜管  继电器  能量调节装置  电磁阀  制冷剂  交通 

你知道古代人没有空调是怎样避暑的吗?

   2022-03-17 子琪44
核心提示: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中避暑。

俗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炎热酷暑的夏日,很多人躲到空调房中避暑。

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空调,但古人也有许多低碳、环保的纳凉避暑之所。比如先秦时期避暑纳凉的“窟室”、秦汉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汉代“清凉殿”以及后来的

“冰室”“凉窖”,这些都属于夏房。郑国大夫伯有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酒鬼”之一,他家就有一间窟室。《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当时,从中原的郑国,到南方的楚国、沿海的吴国,贵族们都喜欢在窟室中避暑,窟室也是家居的重要场所。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在公元前515年的夏天刺杀吴王僚时,便利用了家里的窟室。

先秦时的窟室不完全是利用地下冷源的地下室,也有人工冷源。当时,高级窟室内会放置冰块,以达到降温、调温的目的。公元前552年夏,楚国的令尹子庚去世后,合适的继任人选薳子冯回避楚康王任命时,便穿着棉袍、大衣躺到窟室内的床上,装病不去。

大热天里,薳子冯为什么还能穿件大衣?原来,他在床下放置了冰块。

汉代的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从《汉书》记载来看,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极佳,称“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室内能结霜,形容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

唐代夏季带“空调”的建筑,不再叫汉代的“清凉殿”,而称“含凉殿”。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夏天在里面居住十分凉爽。唐代诗人张仲索

《宫中乐五首》(其三)中所谓“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很先进,是通过机械装置实现的。《唐语林·豪爽》记载,唐玄宗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上疏,唐玄宗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以避暑。陈知节看到,“(唐玄宗)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陈知节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酒,座内含冻”。含凉殿之所以“含凉”,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含凉殿避免阳光照进来,所以显得很阴沉。二是当时已有“风扇”。当然,这不是用现代的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水激扇车”,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三是殿内有循环冷水源,故四边有水往下淌,形成水帘。这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而且降温效果极佳,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这种“空调建筑”,民用称为“自凉亭子”,又称“雨亭”。

宋代宫中降温设计时尚,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风扇用鼓风机带动的,“鼓以风轮”。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从这个记载来看,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这不能不说是空调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已的特色。最特别之处是,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冷源,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现代人戏称为“冰箱”,但叫“冰柜”或“冷柜”更准确。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冷饮。冷桶后来民间也用上了,还有进口货,称为“洋桶”。冰桶系木质,其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似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老百姓夏天怎么避暑?民间用不了“风扇”,用不起“进口空调”,但有土办法。比较常见的,有像曹操当年在邺城建造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常能看到这种“土制空调”。如在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大户人家的厅室里就有这样的“空调井”。而且其妙处多多,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作为地下“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最后要说的是,古代无论贵贱,通常的夏季降温用具是扇子,即便住在“空调房”,也会摇扇子。遗憾的是,如今扇子似乎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制冷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制冷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