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也是近年来我国由于出现氨泄漏造成重大事故后才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在国外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应用出现在20世纪初,由于氟利昂的出现,使这种系统慢慢退出了市场。历史开了个玩笑,又是因为氟利昂对大气层造成的破坏,使这种古老的制冷剂又重出江湖。这样的一出一进,说明了这种工质有一定的缺陷性,并非完全适合于工业制冷的温度范围。一些大型的外资企业在全球有几百个食品加工厂,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工厂也只有在欧洲的少数几个厂,主要应用于速冻系统,冷库几乎没有。作为加工厂的冷库通常是暂存型,一般都不是很大,储存规模在2000~ 3000t。由于氟利昂制冷系统的逐渐退出,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进入冷库也是必然的。
在工业制冷范围内,未来的制冷剂,如果没有更合适的合成制冷剂的话,鼓后也只能在氨与二氧化碳中.根据它们的适应范围进行选择。笔者更大的倾向是:对于大、中型的冷链物流冷库采用氨作为制冷剂,速冻加工或者小型冷库( 30001以下)采用二氧化碳。理由是:作为大、中型的冷库,由于库内自动装卸已经成熟,因此,二十年后的冷库其库内自动装卸应该是主流(原因是低的GWP值的合成制冷剂至少还能用到这个时候),库内几乎是没有人员操作,压缩机房的无人操作早已经实现。氨在这种使用范围,节能和融霜都有优势,操作人员的危险性也降到最低的程度。
速冻加工由于加工间的工作人员众多,一般燕发温度在-33℃以下,这恰好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优势范围。并且,对于速冻加工,其蒸发器的融霜大部分是采用经过水处理的软水融霜,基本避开二氧化碳热气融霜的短板。至于小型冷库大部分都不会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它们通常依附于超级市场或者食品加工厂。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主体经营服务,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小型冷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生存,今天欧美的冷链物流冷库的规模分布已经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