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兰(F" S" Rowland)和莫利纳(M"J "Molina)提出,正在全球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氯氟碳其化学稳定性好.在大气中生存寿命长达几十年或几百年,不易在对流层分解,当它扩散到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时,被紫外线光分解成自由的氯原子,同温层中的矣氧就会被氯催化而破坏。而臭氧层的减薄或消失,就不能有效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损伤。另一方面,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会加剧地球的温室效应,会像二氧化碳那样使地球温度升高。其后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反复观察和科学研究,最终取得了共识。即臭氧层的破坏导致空洞与变薄和大气中卤代烃有关。由于卤代烃被广泛用作制冷剂、气雾剂、发泡剂和清洁剂等,向大气排放的数量逐年增加,为此世界国际组织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我国于1991年也正式加入“议定书”(伦敦修正案),承诺保护大气臭氧层免遭破坏的国际义务。《议定书)规定了限制和淘汰CFC和HCFC的日程表,规定在发达国家自1996年起停止CFC的制冷和空调设备的生产,并规定HCFC设备的生产应用的控制方案和最终在2030年完全淘汰的要求。
为此,世界各国制冷剂制造商已经投入巨额资金来开发新的制冷剂。有的已经取得成效并投入生产和应用。在研制新制冷剂时,不仅要考虑不破坏臭氧层,还要考虑对地球不致产生温室效应。
目前正在被设备制造商使用的新制冷剂有R123(HCFC- 123)和R134a(HFC- 134a)以及R404A,R407,R407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