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荒管产生螺旋道,许多学者提出,在轧辊的均壁段应采用共扼曲线来设计轧辊型,以保证在此区内轧辊的表面到芯棒表面之间的法线距离相等。在孔型调整方面,当轧辊沿轧制线发生前后错位时,就会造成轧辊各段的辊面曲线错位,其结果是毛管的减壁变形不对称,同时也削减了轧辊均壁段的有效长度,增加了荒管产生螺旋道的可能性。
轧辊送进角和辗轧角以及轧制中心线的调锥,也是影响荒管产生内、外螺旋道的重要因素。当轧辊的送进角或辗轧角调整不合理时,轧辊均壁段的轧辊母线与芯棒表面之间的法线距离就不相等。同样,当轧制线与孔型中心线歪斜时,毛管在变形区中会发生弯曲变形,这样一来,轧辊均壁段的辗轧均壁作用会大大削弱,容易导致荒管产生螺旋道。
由此可见,保证轧辊均壁段的足够长度并要求均壁段轧辊母线与芯棒表面之间的法线等距离,实施对送进角和辗轧角的精心调整,可以有效地减轻荒管表面的内、外螺旋道(壁厚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