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食品在常温下放置一定时问后会变质,以致完全不能食用。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是一种躯体微小的生物,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如果把食品长期放置,就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适于细菌、酵母、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活动。大量的微生物分泌各种酶类物质,使食物中的高分子物质分解为低分子物质,转变为维持其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从而降低食品的质量,使其发生变质和腐烂。所以,在食品变质的原因中,微生物的作用是主要的。
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酸碱度等。温度是微生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生活条件。一般来讲,温度在0℃(低温)左右即可阻止微生物的繁殖。在低温状态下,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减弱。菌体处于休眠状态,只能维持生命而不生长、繁殖,并能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生命的活力。温度升高后,仍可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进行生长和繁殖,致使食品腐败。有些嗜冷性微生物抵抗低温的能力较强,如霉菌或酵母菌,在-8℃时,仍能看到孢子出芽。所以为了限止微生物对食品的分解,必须维持足够低的温度。
酶的作用
食物本身含有酶,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促使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分解。例如屠宰后的肉,放的时间久了,其质量会下降。主要原因是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发生水解而自溶的结果。果蔬类食物,由于氧化酶的催化,促进了呼吸作用,使绿色新鲜的蔬菜变得枯萎、发黄,同时由于呼吸作用的加强,使温度升高,加速了食品的腐烂变质。另外,霉菌、酵母、细菌等微生物对食品的破坏作用,也是由于这些微生物生活过程中分泌的各种酶所引起的。
酶的活性与温度有关,如分解蛋白质的酶,在30~50℃活性蛟强,如降低温度,可以减低它的反应速率。在低温时,酶的活性很小。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大,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加快。温度每升高10℃,可使反应速率增加2~3倍。因此,食品保持在低温条件下,可防止由酶的作用而引起的变质。
非酶引起的变质
有部分食品的变质与酶无直接关系。如油脂的酸败,这是由于油脂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醛、酮、醇、酸、内酯、醚等化学物质,并且油脂本身黏度增加,密度增加,出现令人不快的“哈喇”味。这是与酶无关的化学变化。称为油脂的酸败或油蚝。除油脂外,食品的其他成分如维生素C、天然色素等,也会发生氧化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