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制冷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2022-04-2615600

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微生物对食品的破坏作用,与食品的种类,成分以及贮藏环境有关,尤其是动物和植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蛋类和蔬菜类,由于含水分多、营养丰富,也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很好地保藏食品,要掌握微生物繁殖和生长的条件,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抑制微生物繁殖,达到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的目的。下面分别叙述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条件。

1.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是组成原生质的基本成分,微生物藉由水进行新陈代谢。食品中的水分越多,细菌越容易繁殖,一般认为食品含水率在50%以上时细菌才能正常繁殖,食品含水率约在30%以下时细菌繁殖开始受到抑制,当食品含水率在12%以下时细菌繁殖困难。当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食品表面含水率达18%左右,当食品含水率在14%以下时对某些霉菌孢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尽管选用水分较少的食品保藏,但存放在湿度较大环境中时,食品表面水分增加,仍然会加速食品的发霉。因此,降低湿度有利于食品保藏。

微生物在很浓的糖或盐的溶液中,因原生质失去水分而使微生物难于提取养料和排除体内代谢物,甚至原生质随即收缩而与外面的细胞壁相分离,还会产生蛋白质变性等现象,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微生物生命活动完全停止,甚至杀死微生物,所以人们常腌制保存食品。用低温保藏食品,使食品内的水分结成冰晶,与腌制的效果相仿,这两种情况都降低了微生物生命活动和实现生化反应所必需的液态水的含量,所不同的是水在冻结过程中只是转变为冰,并不与食品分离,没有像腌制那样将水分去掉。

2.温度温度是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种微生物各有其生长所需的一定范围的温度,超过范用会停止生长甚至生命终止。此温度范围对某种微生物而言,又可分为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区城,在最适温度,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最快。由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其最适温度的界限也不同,根据其最适温度的界限,可将微生物分为嗜冷性微生物,嗜温性微生物、嗜热性微生物三种,大部分腐败细菌属于嗜温性微生物。

由表1-3可知,如果温度超过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对微生物有较明显的致死作用。

一般细菌在100℃温度下可迅速死亡,而带芽孢菌要在121℃高压水蒸气作用下经过15~20min才死亡。高温之所以能杀死微生物,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凝固变性,即刻终止它的生命活动。而低温不能杀死全部微生物,能阻止存活微生物的繁殖,一旦温度升高,微生物的繁殖就逐渐旺盛起来。因此要防止由微生物引起的变质和腐败,必须将食品保存在稳定的低温环境中。

相对而言,细菌对低温耐力较差,在培养基冻结后,部分细菌死亡,但很少见到全部细菌死亡的情况。嗜冷性微生物如霉菌或酵母菌最能忍受低温,即使在

-8℃的低温下,仍然发现有孢子的活动。大部分水中的细菌也都是嗜冷性微生物,它们在0℃以下仍能繁殖。个别的致病菌能忍受极低的温度,甚至在温度-20

~一44.8℃下,也仅受到抑制,只有少数死亡。因此,冻结对微生物的低温致死作用,是由于生理过程不正常所引起的,原因是微生物对不良的环境条件不能适应,如在低温时,细胞中的类脂物变硬,减弱了原生质的渗透作用,此外,温度下降使细胞部分原生质凝固。由于在低温下,水结成冰,所生成的冰结晶对细胞有致命的影响,因此用低温来保藏食品,必须维持足够低的温度以抑制微生物的作用,使它失去分解食品的能力,达到低温贮藏食品的目的。

3.营养物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营养物质如乳糖、葡萄糖与盐类等简单物质,可直接通过微生物细胞膜渗透进入细胞内,而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有机物质,首先分解成简单物质,然后渗透到微生物细胞内。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选择性,如酵母菌喜欢糖类营养物,不喜欢脂肪,而一些腐败菌需要蛋白质营养物。

4.pH值影响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因素除上述水分、温度、营养物质三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其他因素,如pH值。微生物对培养基的pH值的反应是很灵敏的,微生物在最适的pH值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正常,它们都有其各自的最适pH值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弱碱性的环境中生长较适宜,霉菌和酵母则在弱酸的环境中较适宜。若培养基过酸或过碱,常能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汲取。当H值不同时,则组成原生质的半透膜的胶体所携带的电荷也不同,胶体在一定H值下带正电荷,而在另一pH值下带负电荷,由于电荷的更换,引起某些离子渗透性的改变,影响了微生物的营养作用。若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化学药品,能使微生物立即死亡,如重金属盐类、酚类和酸类物质,能使原生质中蛋白质迅速凝固变性;

加漂白粉、臭氧与氧化物,能使原生质中的蛋白质因氧化而破坏;醛类能使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加浓盐和浓糖能使原生质菱缩,而促使细胞质壁分离。不过化学药品只对营养细胞有效,对芽孢的作用则较弱。此外,放射线对微生物也能起杀灭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射线对细胞核质猛烈冲击的缘故。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