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制冷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气调保鲜的发展概况

2020-10-1622130

    气调保鲜是通过调整果蔬及切花贮藏环境的气体组分的冷藏方法,又称气调贮藏或气调冷藏法,它是在冷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气调贮藏是自发保藏的发展。

    现代气调保鲜技术的研究,始于1819年法国J. E. Berard教授关于气体环境影响水果成熟的影响,并于1821年发表了研究报告,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物理奖。一个世纪之后,1916年英国人F. Kidd在牛津大学研究CO对种子呼吸影响时发现,CO₂浓度对种子呼吸有抑制作用。1918年他和C. West二人合作研究气调贮藏,并在1927年发表了水果气调贮藏的研究报告,主要目的是解决英国的苹果贮藏问题,他们的工作为商用气调贮藏建立了基础。1928年开始在商业上进行试用。1929年英国的Spemcer在控制温度条件下成功地贮藏了30t苹果,建立了第一座气调库,贮藏库中CO含量为10%。1933年美国开始第一次气调试验,经过10年多的研究,于1941年发表了公告,提供了气体成分、温度的参考数据,以及气调库的建筑方法和气调库的操作。在这份报告中正式称为气调贮藏(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简称CA贮藏,也称“快速降氧法”。这一术语现在一直被全世界采用.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兴建气调冷藏库用于商业贮藏苹果获得明显效益。于是各国相继仿效,气调保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已普及于美、英、法、意、俄罗斯等。气调贮藏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贮藏保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果品贮藏保鲜,已逐渐由冷藏过渡到气调贮藏。据报道,近年来,美国气调贮藏苹果已占冷藏总数的80%以上,新建果品冷库几乎全是气调库。英国气调库达22t以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口本、大洋洲等也都大力发展气调技术,气调苹果均达到冷藏苹果的50%-70%以上

    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香蕉的气调试验,随后开展了苹果、梨、柑橘、番茄、菜花、蒜薹、黄瓜、青椒等气调贮藏试验研究。从1978年在北京建成第一座试验性气调库以后,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广州、沈阳、大连、烟台、青岛、河南、上海等地建立了机械气调库,其中1982年在大连建成的5000t恒温果品冷藏库中有1600t为气调库,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机械气调库。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气调保鲜技术及设备的引进,进一步促进了CA气调贮藏库的建立和推广,在苹果、库尔勒香梨、称猴桃、大白菜等的长期贮藏保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我国果蔬保鲜技术的现代化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严格地讲,CA贮藏保鲜是在冷藏的条件下,将O₂CO₂控制在一定的指标之中,并有较小的变动范围.但在1960年以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气调贮藏是靠果蔬自身的呼吸作用来降低O₂的含量和增加CO₂的浓度。将这种贮藏方法称之为自发气调或限气贮藏保鲜(Modifiedatmosphere storage),简称MA贮藏保鲜,对这种贮藏保鲜方法,O₂CO₂的浓度变动较大,多用于短期贮藏、运输以及销售时的保鲜。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